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查询大厅 > 开放档案查询 > 特色档案
慈氏塔
慈氏塔
编稿时间: 2015-06-16 10:02 来源: 市档案局 
 

慈氏塔耸立于岳阳城南,西临洞庭,北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望,同浮游水面的君山一起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远望君山好似青螺浮水上;近观宝塔犹如嫩笋插江边”正是这一秀丽景色的绝妙写照。

慈氏塔原名慈氏寺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清朝时寺毁塔存。据光绪《巴陵县志》记载:“开元间有西域沙门妙吉祥来此,谓父老,西方白龙孽今迁于此,久则为患,宜建塔镇之。后数苦于水,土人思其言,遂置塔。”“由于地小人稀,宝塔只修了一半,捐款便用完了。这时,附近一位勤劳善良的寡妇——慈氏,世代以捕鱼为生,洞庭湖的狂风恶浪吞没了她的亲人,仅剩她孤苦伶仃。为了修塔镇妖,解救黎民,她把多年积累下来养生防老的全部家财都捐了出来,使宝塔得以修建完成。修建时,又日夜守候工地,为工匠们烧茶送水……。人们为了纪念慈氏,便将塔命名为‘慈氏塔’。后人还在塔附近修了一座慈氏庙,奉慈氏为神,人们常常前往焚香跪拜,以酬德心。”这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充分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治理洞庭湖,过上美好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但据考证:“所谓‘慈氏’,并不是指的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源于佛语。佛教中弥勒即梵文梅怛丽耶,意译为慈,故称‘慈氏塔’。慈氏寺供奉的就是弥勒佛。”

“现存慈氏塔,为南宋淳礻右 二年(1242年)荆湖安抚制置使兼知岳州的孟珙所修。孟珙,湖北枣阳人,少年从军,累立战功,立志三十年收复中原。孟珙虽行武出身,但深研《易经》,精通佛学,还自号无庵居士,关爱士卒,在岳阳为抗金阵亡将士修了闵忠祠,这大概是他建塔于慈氏寺的原由。”

“慈氏塔高34.575米,占地面积46平方米,为七级八方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宝塔。座基为花岗石建筑,自二层以上,每层砌小佛龛4个,内置精雕细刻的弥勒佛石像,高翘的石质檐角上皆挂铁风铃,湖风吹来,叮铛作响,清脆悦耳,音播全城。塔顶置重约两吨的铁刹相轮,相轮底座由八根铁链连接塔身的扁铁,扁铁直贯塔基,起稳固和避雷作用。塔身层层收缩,层檐间用叠涩法,上以青瓦堆塑莲花图案。第七层仿木建构望柱回栏。慈氏塔高拔挺秀,充分体现了南宋建筑艺术风格,为湖南省现存的最早古塔,1956年即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慈氏塔的神奇、传说颇多:“夏夜纳凉塔下,竟无蚊虫叮咬;通宵露宿、或风雨时往来塔下,从塔上坠落下来的砖瓦,从无砸伤人的记录。1966年,有人将脚手架搭上了塔顶,要拆掉这‘四旧’的产物,当拆塔者欲挪动塔顶铁刹时,骤然升起一股‘青烟’!在那疯狂的年代,居然把拆塔的人吓得不寒而栗,毛骨悚然,悻悻罢手。其实,这并非菩萨显灵。据考古专家说,高层建筑上常衍生一种小虫,偶遇气候异常,或受骤然惊扰,便群飞而出,呈烟雾状。”塔之幸存,更得力于有识之士的极力保护。

“慈氏塔昂首蓝天,雄视洞庭,素为‘巴陵八景’之一。‘文笔伸天永不收,洞庭湖水绕巴丘。君山笔架扁山砚,画尽江山日月图’尽展其韵致。‘宝塔陵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则深谙佛家玄机。高耸云端的宝塔,能镇住洞庭水孽否?不得而知。但它作为一座可靠的航标,700多年来,确曾给往来湖上的人们,特别是给出入波峰浪谷的船工渔父以极大的帮助。”

摘自馆藏新编资料第222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