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查询大厅 > 开放档案查询 > 史海钩沉
 毛泽东八到岳阳 
 毛泽东八到岳阳 
编稿时间: 2014-08-12 08:40 来源: 岳阳市档案局 
 

岳阳,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与许多历史名人有关。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先后八次到岳阳,进行社会调查,传播革命火种,指示成立岳阳专区,从而推动了岳阳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次到岳阳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7岁的毛泽东决定与几位有志同学前往武昌参加革命军,为推翻满清王朝,保卫辛亥革命成果贡献一腔热血。

那时长沙至武昌间未通火车、汽车,轮船也已停运,他们便沿长沙通武昌的古驿道前行。而长沙至武昌有400公里之遥,几位青年投军心切,每日以百里的速度,快步前行。第三天到达岳阳县境,第四天赶到距武昌还有一半路程的临湘。此时,岳阳、临湘尚未易帜,仍为清王朝地方政权统治。他们到达湘鄂边境后,适逢当地军队戒严,严防湖南方面的人进入湖北,被当地驻军拦住。见无法赴鄂,只好返回长沙。恰逢长沙新军起义成功,毛泽东乃加入新军队伍,半年后离队返校。

第二次到岳阳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有次从《民报》上读到一则报道,有两名学生周游全国,到达西康。他历来就反对关起门来读死书,而主张走向社会,读“无字之书”。因此,他决心仿效两位学生的举动,外出游历。因没有钱,便决定先在湖南境内,沿洞庭湖周游一圈。

1917年7月中旬至8月16日,他偕好友肖子升从长沙出发,经宁乡、安化、益阳、石门至沅江,沿西洞庭湖游历。

1918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他又偕同学、新民学会会友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县,历时20天,再次进行游历与社会调查。

他们风尘仆仆到达岳阳,走遍了大街小巷,观察了市面的繁华喧嚣,了解民间疾苦。第二天慕名首次登上岳阳楼,品味巴陵胜状,吟诵范公名文。

     第三次到岳阳

1918年5月,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应聘赴北京大学任教,举家迁往北京。6月下旬,杨给毛泽东来信,劝其去北大学习,并告知吴玉章、蔡元培等正在京发起组织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消息。毛泽东十分高兴,认为这是新民学会向外发展的好机会,又可赴北大学习,聆听恩师及一些全国著名学者教授的教诲。

8月15日,毛泽东偕肖子升、李维汉、张昆弟、罗学赞、罗章龙等24名青年,自长沙乘船北上,中途停靠岳阳。同船的人都是第一次到岳阳,见岳阳楼就在眼前,便鼓噪着登楼游玩,毛泽东再次乘兴偕众人拾级而上,登楼游玩。

当船驶入城陵矶三江口时,但见那宽阔的洞庭水,经七里山一带狭窄的航道拦腰一夹,流速更快。乃至流过三江口,与荆江水汇成一股滔滔激流,滚滚东下。不禁使毛泽东想到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联合一切民众,形成巨大的革命潮流,方可荡涤一切污泥浊水。受此启迪,1919年7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著名的《湘江评论》周刊。

第四次到岳阳

1921年4月底,时任一师附属小学主事的毛泽东偕易礼容、陈书农乘火车到达岳阳考察教育。当时岳阳大中小学校都有,分公立与教会创办两种性质,兼有少数民办性质的私塾,其中有所公办的岳州县立女子中学。以前,由于封建礼教的影响与束缚,女孩子不能进学校念书。民国后,风气渐开,女孩子也可受教育但必须男女分校,由此创办了女校。但该校校长阮绍煌,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先生,所聘教员都是五十多岁的老学究,一个个穿长袍,蓄胡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道貌岸然,压得住这些难以管教的女学生。这位阮校长还常坐校门口,来宾入校参观,须得其允许。毛泽东等人来到该校后,果然被这位校长以3人年轻、不宜入校为由拒绝。毛泽东回到住所写了篇《胡子的作用大矣哉》的文章,在湖南《通俗月报》发表,评价先生办女校。在岳阳期间,毛泽东等人还到美国教会办的湖滨大学进行了考察。

第五次到岳阳

1921年12月的一天,时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的毛泽东身穿蓝布长袍,脚穿布鞋,在陈地广、卢士英陪同下,乘火车到达岳阳。当天晚上,召集车站十多名进步工人在“广东大院”(在岳阳车站工作的广东人住处)楼上集会,发表演讲。会后,毛泽东找工人进行个别谈话,并吸收陆汉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帮助组建了岳州第一个中共党支部。

1922年8月,毛泽东又派郭亮来岳州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了粤汉铁路岳州工人俱乐部,创办了工人文化补习夜校及《工人之路》刊物。从此,毛泽东撒播的革命火种在岳阳开始燎燃。

第六次到岳阳

岳州铁路工人俱乐部成立后,工人们向郭亮反映,最令他们头痛的有两件事:一是监工虐待工人;二是路局拖欠工人工资。要求俱乐部领导他们同路局斗争。

毛泽东得到郭亮的报告后,批准了郭亮的请求,并立即派人与武汉党组织联系,动员徐家棚车站工人起来响应。1922年9月6日,在毛泽东领导下,粤汉铁路徐家棚、岳州、长沙、株萍四处的工人俱乐部在岳州工人俱乐部召开会议,成立粤汉铁路工人俱乐部联合会,并向路局提出了改善工人待遇和保全工人合法权利的八条要求。

同年9月8日,毛泽东在罗权陪同下来到岳州车站,召集郭亮、陆汉湖、熊巽泉等人举行紧急会议,决定9月9日上午8时举行罢工。

第七次到岳阳

1927年1月4日,毛泽东由长沙出发,到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考察农民运动,历时32天。2月11日(正月初十),毛泽东自长沙乘船返回汉口中共中央机关。当日下午,轮船到达岳阳楼下,乘停靠几小时之机,他再次登上岳阳楼。12日,毛泽东到达汉口,经过十几天的反复写作修改,完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对于这次路过岳阳及登上岳阳楼一事,1937年7月某天,毛泽东在其延安住所接见刚到延安的左漠野时有段谈话。

毛泽东问左漠野:“你是哪里人呀?”左回答:“我是湖南岳阳县人。”毛泽东说:“啊呀!我们还是湖南大同乡呢!你们岳阳是个好地方。我在大革命时期去武汉,经过岳阳,我去游览了洞庭湖边的岳阳楼。你们岳阳有名,同岳阳楼很有关系。因为范仲淹写过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先忧后乐’的思想,较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提法,境界更高了”

第八次到岳阳

1964年6月下旬,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泽东在视察湖南返京途中,专列停靠岳阳车站。他对陪同的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深情地说:“岳阳,我在大革命时来过两次,那时郭亮在这里组织铁路工人大罢工……”“岳阳自古以来叫巴陵,从南朝时起设郡,唐朝时叫岳州,后改为府。岳阳楼是诗人、名流荟萃的地方。”

毛泽东越讲兴趣越浓,他拿起毛笔,在自己的办公用笺上挥毫书写了杜甫的《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毛泽东接着问张平化:“岳阳现在归哪里管。”张平化回答说:“解放初期归长沙专区管过一段,现在归湘潭专区管。”毛泽东说:“湘潭专区辖12县,太大了,应适当划小。”

张平化回长沙后,立即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传达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将湘潭专区一分为二,新设岳阳专区,辖岳阳、平江、湘阴、华容、临湘5县(1966年,又从湘阴析出汨罗县)。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岳阳专区。

正是由于毛泽东这一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推动了岳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岳阳城由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小县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高楼林立、彩虹飞架、道路整洁、工业发达、交通便捷、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地级市,被国家定为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旅游区、中南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与轻纺工业基地、长江中游对外开放城市,成为镶嵌在长江中游与洞庭湖畔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摘自2002年4月21日《岳阳晚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