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查询大厅 > 开放档案查询 > 史海钩沉
 汨罗江的龙舟竞渡 
 汨罗江的龙舟竞渡 
编稿时间: 2014-08-12 08:45 来源: 岳阳市档案局 
 

       洞庭湖畔的汨罗江,是我国龙舟竞渡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78年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世界文化名人、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不忍见楚国的日益衰败,抱石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沿岸百姓闻讯后,纷纷引舟前来抢救。为祭奠屈原,每年五月端午节,人们都要在江上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
      近百年来,汨罗江上有两种竞渡船只。一种是正式的龙舟,另一种则称“翘划子”。
      “翘划子”就是平日用来捕鱼的鱼划子。也有用到湖洲打草的船(故又名为“草划子”)。在划子前面加“翘”字,是因为选作竞渡用的渔船必须在船身中部装上一对长一米九的翘杠,然后通过它们的顶端交叉处,将一根结实的绳索,分别系在船头、船尾,使头尾翘起,以减少行进中的阻力而得名。
      “翘划子”没有龙头,也没有橹状的舵,是用船上八尺长的桨片临时安置船尾派用的(只有长乐镇用舵)。船员划水用的桨片则由宗族祠堂(解放后由各基层组织)早早备办好,到了竞渡的时候,取桨上船便可比试。“翘划子”一般长约5~6米,宽约1.2米。可以载10~16位桡子手。锣鼓手是由一个人担任的,再加上一个掌舵人,一般不超过20人。
      至于正式参赛的龙舟,则从建造到船员的配备,都是十分讲究的。
      送红:解放前,组织建造龙舟的是宗族祠堂。这是因为当时宗族祠堂最有权威。一般用打红包的形式捐赠。还有送猪、谷、菜的,统称为“送红”,没有硬性的摊派。解放后先后由乡、低级社、生产大队、村出面组建,多采用各家凑钱的方式集资。
      设厂:解放前,在打制龙舟的过程中是不许妇人观看的。否则“龙舟沾了阴气,将来会变成阴龙船划到河底下去。”故厂房多选择在大门紧闭的祠堂庭院中。在平地上造舟则要用竹篾席团团围住,遮拦视线。这一观念解放后已逐步淡漠。
      木匠造龙舟并没有特定的开工仪式。但一旦开始,师傅们就得连续分班工作,不得将工夫暂时停下来。用老百姓的话讲便是“每时每刻都要听到叮叮咚咚的钉船声。”因此,工场里都是通宵达旦地干,力争将船尽早钉好。这里面也有一层“快”的意思。因此一条龙舟从开工制造到油好桐油,画好(船壳上的)鳞片,一般只要5~7天时间。
      关头:龙船竣工,装饰就绪,下水前一天晚上举行的仪式,由木匠领班主持。在船头方向置一供桌,领班杀雄鸡“掩煞”:以刀将鸡颈部血管刺破后将血首先滴在龙头上。然后绕船边迅跑一圈,将舱中各部位淋遍。毕,由礼生或处师行“开光”(龙眼睛张开)、“亮相”礼。再毕,一船里里外外遍置油灯,使船体各个部位都亮通宵,称“亮灯”。这一夜,男女老少都可以来看,宗祠人员及木匠轮班守夜至明。
      赞龙头:下水前的仪式。船头必须朝上游方向。桡子都整齐地摆放舱中。龙舟与江边的河滩上置一供桌,插三根香、供祭物,取下的龙头亦搁在桌上。首先由木匠领班师傅向龙头磕头,念赞龙头咒语(皆为赞颂龙头、祈祷龙舟取胜且不致出危险的内容)。后又行与关头礼相似的斩雄鸡、淋鸡血礼。礼毕。领班向船内舟外撒饼干。这时,所有的船员按下水后的坐次站在自己的舱边,一手抓住船舷,接着,一善游泳 者肩扛龙头突然跑步冲向江水中,朝上游划水而去,继之所有船员在一声唿哨下将龙舟拖入江中,然后纷纷爬上龙舟,先尾随龙头后划十余米,然后将龙头安放在船头,礼毕。
      龙头:樟木雕成。送往雕匠的工场之前,木料必须锁在祠堂屋中,用高脚凳搁,不许落地。抬送过程中亦不许落地。木头最好是树木分叉部位,这便于雕刻张开的龙口。因为雕匠属木匠一行,所以龙头的尺寸常常与“3”有关;比如龙的上颌长一尽八寸三(大的)或一尺零三(小的)。而下颌总比上颌短三寸三分。龙头的宽度则是一尺三寸三。舌子和眼珠都安了弹簧,能够活动。龙头没有长颈,短颈与船头相衔接处用螺钉旋紧。雕龙头的师傅认为在他开始雕琢的时候有人走进工场,那么这条龙头便会“显圣”,将来下水便会取胜。
      龙头的咽部有一个类似菩萨“肚藏”的小洞称“口藏”。雕匠将木匠领班送过来的几十粒米、木炭、碎银子、茶叶装入其中。洞中还放两张红纸片,上面分别写着宗祠族长的姓名、生庚年月与打造龙舟的日期。还要放三样中药:蝉蜕、勾屯、连翘。蝉蜕喻龙舟轻如蝉衣;勾屯暗示龙头与船头紧密相连;连翘则兆赛事中连连取胜。上面各物放好之后,雕匠才盖好“口藏”的木盖,并将龙头里里外外油漆点画一新。龙头雕好了,龙舟也打造完毕,择某日的午时行交接龙头仪式。先由祠堂组织接龙头的队伍,队伍中有各色大彩旗、锣鼓手、唢呐手,当然还有铳手。队伍由木匠领班带队,行至工场前,金鼓轰鸣,领班先走到雕匠前代表宗祠向他赠送一度红。继之,雕匠家人燃响一串鞭炮,并由雕匠亲自在龙头角上缠挂一条长三尺三寸宽三寸的红布条。尔后将龙头捧给领班。领班接过龙头后必须立即将它扛在右肩上(龙口朝前进方向,然后带领迎龙头队伍迅速跑到已经完工的龙舟边,由领班本人亲自将龙头安置在船头部位。
      龙头的赛事结束后一般放在宗族祠堂的神龛上,并用铁链锁住。或放在神龛上的搁楼里。解放后则搁置在相应基层单位的办公室里。龙头不仅是竞赛时的饰物,而且被乡间土民视作神物。
      船身:长的约24米,中等的18米,短的约12米。但船的宽度一般为1米左右。舱面上还有一根龙骨木贯穿前后,宽约20厘米。再由约16.6厘米的横木条将大舱分隔成若干个小舱(船员的座位就是这根横木条)。每舱长约89.9厘米,宽约57厘米,高约60厘米。因而一舱漏水时并不波及整条船。船的外壳一般用油漆在上面绘出龙的鳞片。
      船尾:没有龙尾装饰,而是用两条长3米,宽约4厘米的楠竹装点成凤尾。称“龙头凤尾”。相传当年屈原投江之后,他的女儿女婿参加江上的救捞工作,终日坐在船尾用竹片划水而演变成的。楠竹条上还要用红油漆涂成一点一点的红斑,以示当年磨破了手掌出血的女婿在竹片上留下的心血。该片尾端不插入水中,颤悠悠的。
      桡子:即桨。可用樟,亦可取杉。叶片长约40厘米、宽约18厘米(头桡手用的桡子宽约25厘米)、有柄。柄端有横向手掌宽的短棒做成的“桡头“。桡全长约110厘米,龙船的大小就用“多少皮桡子”表示。最大的龙舟48皮桡子,最小的16皮,一般为34皮。
      招子:即舵。呈橹状,取材樟。长约4~5米,行船时提出水面,仅在调整行船方向时下水点拨。
      翘棒:又称旗杠、短棒。36皮桡子以上的龙舟要用两副翘棒,以下的则用一副。翘棒每根长1米9左右。左右两棒的下端抵住船体边缘,而在顶端交叉。然后将绳索或钢索通过其顶端交叉处分系船头与船尾,且将其“吊起“,以减少行船时阻力。索上则张挂彩旗等饰物。
      船色:龙舟有黄龙、白龙、金龙……之称,解放前就是依靠船身外壳上的油漆鳞片所用的颜色决定的。
      锣鼓:鼓呈圆柱状,高约60厘米,直径约40厘米。鼓面牛皮上要前后写上“×龙”两个字,然后由左至右分别写“得胜”两个字。锣一面,铜质,直径约40厘米。
      汨罗江上的龙舟船员也十分讲究,从来不许女性上船参赛。
      汨罗江龙舟竞渡活动一般从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开始,也有五月初一才下水的。汨罗江下游,只有朝过庙的龙舟才有资格参加当年的竞渡。如果新龙舟下水不朝庙,被看成是亵渎屈子的魂灵。
      所谓朝庙,也称祭龙头。指的是竞渡前以龙舟为单位到传说中屈原生活过的玉笥山上的屈子祠进行的祭祀活动。
      朝庙的时间集中在农历五月初一。是日,所有龙舟上的成员按竞渡时的穿着打扮,划着龙舟来到祠前的江岸边。如果当天江水不大,龙舟无法靠岸,大家就会毫不犹豫地跳到江中扑水上岸。船长扛着从船头取下的龙头领队走在前面。身后,一位年纪最大的船员,双手捧着放了香、烛、鞭炮和供品的瓷盘。其他船员则以肩扛桡子,按龙舟上的坐序排成双行,神情严肃地小跑步上山进入祠内,来到中进中厅。船长先将龙头轻轻地放在香案中央,龙口朝入祠的大门,然后,端盘子的长者点燃香火、红烛、摆上供品,在袅袅的青烟中,燃放鞭炮,住祠人擂响了大钟、大鼓。这时,所有的船员排成两行,一边弯下腰将桡子整齐地放在地上,一边集体向神龛上立着的黑底金字“故楚三闾大夫屈原”的灵牌下跪,毕恭毕敬地磕三个头。然后,将桡子重新扛到肩上,在船长的带领下,缓步绕过后进中厅的屈原雕像,然后出庙门小跑步回到河滩边。又一齐跳入滔滔的江水中,将龙头洗个干净。接着大家在河中游泳、洗澡,称作洗“端阳澡”,据说洗“端阳澡”可以托屈子大夫的阴灵,消灾化难、祛病延年。澡毕登舟,将龙头重新安置在船头,整个朝庙仪式才算结束。
      汨罗江龙舟竞渡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方式:并一船。即当两船并行时,甲方棹子手对乙方棹子手大喊:“并一船!”若对方认为可与一比,则大声应答“来!”竞渡即开始进行。
      第二种方式:不声不响地开赛。即江中两只龙舟在划太平桡子时前后拉开,甲船落在乙船之后,甲船棹子手暗里向桡手通气,赶上去。等并行时,突然头桡手及蔸梢桡手一齐下桡往前划。乙船见状,知战事已开,也一齐下桡竞之。
      第三种方式:主要是指解放后由政府出面组织的赛事,这种竞渡活动规范化的程度较高,通常预先划定起点和终点,待信号弹升空后一齐下桡,各行其道,竞相前划。
      乡民历来都十分看重龙舟竞渡的输赢。民谣称:“宁可荒掉一年田,不能输掉一年船”。竞渡的胜利被看作是本宗祠、本乡、本村的莫大荣光。晚清至民国初年,得胜者的宗祠往往用红轿子将龙头和棹手抬回去。到达祠堂之后还要将龙头祭在神龛上敬香、磕拜。甚至还要请戏班子来唱几本戏,热闹几天,以示炫耀和庆贺。
      竞渡失败则被认为是奇耻大辱,尤以宗姓间的竞争为甚。为了显示失败者不甘屈辱,也有在五月十五日,即民间所称大端午节那天出舟邀战的,不过胜利者在此日都不再出舟应战,这样也就只有等待来年再战了。
      汨罗江沿岸的百姓历来都特别看重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这一传统习俗。汨罗江沿岸有句民谣“牛歇谷雨,马歇社(即春社日),人不歇端阳逗人骂。”无论多么忙,端午节那天,农夫是不兴下田做工的。因此,观看龙舟竞渡的人特别多。旧时的习俗,端阳看龙舟,必须穿白竹布衣服。因此当年龙舟竞渡,放眼望去,两岸一片银白,宛如漫山遍野盛开的梨花,煞是好看。近百余年,即使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辛亥革命时期,在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岁月里,龙舟竞渡活动也未中断过。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9年端午节,驻扎在汨罗江上游平江县的国民党将领杨森在组织湘北抗日大会战的同时,曾出面组织龙舟竞渡,并买了许多鸭子放至汨罗江中,令竞渡者争相捕捉,以增添热烈气氛。及至抗日战争的中后期,日寇的铁蹄踏进湘东北一带,龙舟竞渡活动才一度中断。待抗战一结束又得以迅速恢复。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8月,沿江百姓为了欢庆抗战胜利,在组织其它文化娱乐庆祝活动的同时,各竞赛点还自发地组织起来,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龙舟竞渡活动,这是近百年来唯一的一次不在端午期间举行的龙舟竞渡活动。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汨罗江的龙舟竞渡活动一年胜似一年。1980年端午节,省外事办、岳阳行署及汨罗县政府举行的龙舟赛,西德汽车俱乐部、法国飞行社、香港星港旅运有限公司及归侨近300人观光,1981年,省旅游局、省体委、岳阳行署及汨罗县政府再次在汨罗江举办龙舟赛,参赛龙舟达16艘。两次赛事都引来数十万人观看。1991年湖南省政府举办了“中国湖南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更是盛况空前,中国、日本、马来西亚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6支男女劲旅共700多名健儿参赛……


摘自何培金编《中国龙舟文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