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潮奔涌向“新”行——岳阳市云溪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来源:掌上云溪   2025-05-26 18:46   浏览量:1   | | | |

  长江南岸,气象万千。

  云溪山水间,昔日机器轰鸣的化工厂旧址,蝶变为国家级绿色技术创新中心; 曾经被非法码头“侵蚀”的岸线,如今化作蜿蜒8公里的滨江画廊;八百里洞庭波光跃金,江豚雀跃群逐着浪花……

  锚定加快打造湖南万亿现代石化产业核心基地的目标,岳阳市云溪区勇立潮头、奋楫争先,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2024年,云溪区石化产业规模突破1600亿元,占全省石化产业60%,亩均税收连续多年排名全省第一。


  产业焕新:绿色转型锻造硬核实力


  总投资153.5亿元的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创造了沿江化工搬迁的“云溪速度”。项目将17套装置从长江1公里红线内整体搬迁至3公里外的绿色化工高新园区,同步实施工艺升级。

  破立之间,是沿江化工的绿色突围,更是云溪区这个湘北工业石化重镇刀刃向内的“生态革命”。

  搬迁后的己内酰胺项目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绿色新技术——全球首创的酯化法环己酮技术,单位产品外排废水、化学需氧量及综合能耗分别降低73%、67%和20%;浆态床双氧水技术解决了生产中的安全隐患,控制系统实现99.9%的国产化,操作人员减少40%。

  这不是简单的位移,而是产业链的重构,更是厂港地协同释放出的聚变动能。

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云溪片区俯瞰全景

  该项目新装置通过管廊与原巴陵石化、长岭炼化厂区形成闭环,每年减少危化品运输12万车次。2024年投产首月即实现COD排放量同比下降67%,印证了“搬大搬强、搬高搬绿”的转型逻辑。

  走进湖南现代石化中试基地,特种环氧树脂生产线正全速运转。这个总资产6.8亿元的创新平台,汇聚14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力量,43套中试装置已转化9项关键技术。

湖南省首个化工中试基地——湖南现代石化中试基地

  科技赋能催生“裂变”效应。2024年,该基地产值达3.7亿元,成为破解“卡脖子”技术的核心引擎。

  在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大屏实时跳动着云溪区78家规上化企的能耗数据。

  这个全国首个石化产业“智慧大脑”,通过5G+工业互联网实现全要素监控:云溪区万元产值能耗从2019年0.98吨标煤降至0.57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2.3%,高于行业均值15个百分点;危废综合处置率连续3年保持100%。

  云溪区依托湖南石化等龙头企业,积极构建“油头化身新材料尾”产业闭环,主要化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达20%以上,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和国家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等六大“国字号”招牌见证转型力度。

  2023年来,该区新增高新企业12家,中创化工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凯门水性助剂获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创新创业50强,聚仁新材料获评全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振兴中顺等5家企业入选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怡天化工、岳化机械等6家企业获评省“专精特新”企业……

  2024年,云溪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22亿元,上缴税费127亿元,在全国化工园区竞争力百强榜中排名第31位、中部地区第1位。

一江碧水向东流——长江云溪段一隅


  生态蝶变:长江岸线书写绿色答卷


  清晨,陆城镇白泥湖畔,50多岁的村民李会章收起折叠好的虾笼,网中跃动的稻虾折射出水面粼粼波光。他乐呵呵地说:“10年前,这里水上还漂着各种废弃物,现在直接捧水洗脸舒服得很。”

  喜人的变化,始于2018年启动的“长江大保护”行动。

  作为湖南省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云溪区化工企业众多,工业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云溪区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以壮士断腕的大决心、久久为功的毅力,“守护好一江碧水”,走出一条工业与生态齐头并进、保护与开发协同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淘汰落后产能是工业污染整治的首要任务。”云溪区委副书记、区长、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蒋春艳介绍,该区对辖区内化工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制定落后产能淘汰清单,对不符合环保要求、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

  云溪区下定决心“断臂求生”,对长江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启动“关改搬转”攻坚战——坚决关停、退出粗放型企业,再引导安全环保达标、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搬入专业化工园区。

  岳阳瑞森达橡塑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临江企业,曾位于长江沿岸1公里范围内。

  “将公司整体搬迁至园区后,我们公司迎来了新生。”岳阳瑞森达橡塑工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技术总监许耀祖说,新增的自动调压硫化罐、催化燃烧废气处理等自动化设备,显著降低了生产能耗,大幅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一系列组合拳,折射出云溪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科学编制全区长江岸线复绿项目实施方案,全力以赴推进绿化行动;

  将义务植树活动搬到江堤岸边,累计种植女贞、池杉等共计112万余株,新建防浪林、护堤林,完成长江岸线红线范围内增绿扩量2393亩;

  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和社会志愿服务团队,开展环保巡查、护林巡河志愿服务活动累计1300余场次,累计16万余人次参与……

  此外,该区斥资10多亿元,先后完成绿色化工高新区第二套污水收集管网重建、“一企一管”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投用、云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巴陵石化社区污水收集主支管网铺设。

  生态修复释放的土地红利,吸引30余家新材料企业落户,形成200亿级炼化催化材料产业集群。

  岳阳昌德新材料有限公司、岳阳凯美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延盛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将上游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固废进行深度处理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提升。

  2024年,云溪区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白泥湖螃蟹丰收

  文旅破圈:诗意山水绽放美丽经济


  春赏樱、夏采莲、秋品蟹、冬观鸟,云溪文旅正当时。

  三月的3A级国家风景区——云溪双清生态旅游区樱花海里,无人机视角下粉白花浪与“银色炼塔”相映成趣。这个建在化工园区缓冲带的生态公园,2025年樱花节首日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

  “赏樱不用去远方,云溪就是好地方!”在云溪区双花村的樱花林里,一名自媒体博主用手机定格美丽瞬间、记录春日浪漫。

云溪双清生态旅游区樱花树下游客拍照打卡

  今年举办的云溪樱花主题活动创新推出“光影记忆打卡”“三八女神节手作”“国风游园会”等10余项系列活动,单日引流突破1.5万人次,实现游客平均驻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6小时,农家乐营收同比增长300%。

  “自家产的蜂蜜,半天就卖出去12瓶。”双花村部广场一角的小摊前,村民丁先松掰着手指算账,按每瓶100元的售价,仅半天就收入1200元。

  2013年以来,该村借助“樱花”品牌,大力发展餐饮、住宿、副食经营等第三产业,流动商贩年均增收近1万元,村民改建的农家饭庄户均增收近10万元。

  春赏樱花秋品蟹,云溪区陆城镇的白泥湖螃蟹久负盛名。

  在第二十三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上举办的“生态白泥湖、‘蟹’逅天下鲜”岳阳白泥湖螃蟹专场推介会上,白泥湖螃蟹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云溪区打造“白泥湖螃蟹”金字招牌,构建“养殖-加工-文旅”三产融合链条。

  陆城镇以螃蟹产业为支点,建立“基地+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发展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近2万亩,形成以白泥湖大闸蟹、龙虾为主导的生产、加工、营销产业链,打造集种植养殖、休闲、美食于一体的特色湖鲜小镇,直接带动当地从事蟹鱼综合养殖、稻虾连作的养殖户400余户。

  白泥湖螃蟹品牌溢价持续提升,“螃蟹+”经济不断升温。去年,云溪区湖鲜产业产值达1.5亿元。

  除了“樱花”和“螃蟹”两大当红品牌,云溪区的“灯火云溪”民俗闹新春活动也别具特色。“2025灯火云溪·民俗闹新春”民俗大游行活动,1100余人沿云溪主城区各街道一路龙腾狮舞,游行队伍所到之处,欢呼声、叫好声此起彼伏,线上线下6万余人打卡观看。

  诗意山水,绽放美丽经济!

  “樱花-螃蟹-民俗”三季联动的品牌矩阵,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云溪区农文旅融合生态圈越来越大。2024年,云溪区接待游客总消费17.07亿元。


  民生提质:幸福工程托举万家灯火


  云溪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关心的“食住行安”等民生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云溪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2.29%,比率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该区构建“15分钟优质养老服务生态圈”,3年累计投入1亿余元用于养老事业,打造老年宜居环境——

  12家长者食堂创新“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模式,日均服务500人次,10元营养套餐覆盖独居老人、残疾群体;适老化改造工程惠及1200余户家庭,智能手环应急呼叫响应时间缩短至8分钟;社区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率突破80%,形成“居家—社区—机构”无缝衔接服务体系。

  为民、便民、安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头戏。

  云溪区按照“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投入600多万元用于7家镇(街道)敬老院的升级改造,并全面启动89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

  “政府不仅修房子,还装了防滑扶手、报警器,住得暖心又安心。”云溪街道胜利沟社区72岁独居老人李德发指着翻新的青瓦白墙感慨道。

  “微基建”托举大幸福,通过危房改造“一户一码”系统,云溪区实现全过程可视化监管,1276户改造工程合格率100%;化工园区建成智能巡检系统,2000个传感终端实时监测重大危险源,安全生产事故率同比下降32%。

  既要改“里子”,更要换“面子”!

  2018年以来,云溪区先后投入资金近1亿元,明确提出“路网覆盖、站点通达、安全出行”目标,加快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先后完成农村公路“白改黑”工程100公里,提质改造旅游公路20公里,区域公路实现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美”转变。

  2025年1月,云溪首条跨区线路——118路云溪汽车新站至经开区韩马组公交专线正式开通。“公交直达家门口,真是太幸福了。”家住云溪街道青石村的村民李大姐作为首批乘客兴奋地讲述乘坐体验,以前,该村没有公交专线,出一趟门很麻烦。

  这是近年来云溪开通的第16条公交线路,标志着该区率先实现从城乡客运一体化向全域公交一体化的历史性转变。

  2024年,云溪区不仅实现“全域公交化”,还以“全域公交”服务体系为依托,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整合邮政、快递网点、农村商铺等资源,开通11条农村客货邮线路,覆盖32个农村客货邮末端站点。目前该区日均农村邮件快件数量达6000单,快递“坐”上公交,群众乐享出行。

  细数民生账单,2024年云溪区“三保”及民生支出占比提升至79.9%,用真金白银筑牢“食住行安”保障网。

  长江奔涌,见证云溪蝶变。如今的云溪,产业与生态共舞,发展与民生同频。

  站在新的起点上,云溪区将继续秉持新发展理念,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坚持“1376”总体思路,在现代石化产业上持续深耕,在文旅融合发展上大胆创新,在民生保障上精准发力,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