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动者•礼赞工匠魂⑤|劳模匠心 耕耘未来——记全国劳动模范董敏芳
【致敬劳动者•礼赞工匠魂 】人民书写历史,劳动铸就辉煌。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年。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投身岳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奏响时代最强音,市总工会特开设“致敬劳动者·礼赞工匠魂”专栏,宣传报道我市劳模工匠的典型事迹,聆听奋斗故事,领略时代风采,为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七个岳阳”新篇章汇聚磅礴力量!
谷雨过后,岳阳下了几场久违的春雨。在岳阳县筻口镇潼溪村的稻田里,万千秧苗挺直腰杆畅饮甘霖。田埂上,一位身着胶靴的女性正俯身查看秧苗长势,看着喝饱雨水、奋力生长的秧苗,她眼角漾开细碎的笑纹—— 这是全国劳动模范、岳阳县润升水稻和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敏芳看到希望时最本真的欣慰。2025年这个异常干旱的春天,她投资的智慧农业系统让2万亩秧苗在气候骤变中安然生长。
科技赋能,智破春旱困局
“今年春天特别反常,前一天育秧大棚里还是35度高温,第二天骤降到二十多度。” 站在润升水稻专业合作社智能育秧基地前,董敏芳指着大棚内外的监测设备介绍,她投资220万元打造的智慧农业系统,凭借“四情”监测设备,24小时采集20项关键数据。“正是这套系统实现精准调控,保住了2万亩秧苗。”
远处,自动喷灌系统划出银色水幕,技术员通过手机远程调节灌溉参数。董敏芳望着设备感慨:“农业要摆脱‘靠天吃饭’,科技是关键。我们要把‘体力活’变成‘技术活’。”
跨界逐梦,勇闯农业新途
2013年,董敏芳放弃大型企业高管职位,返乡投身水稻种植与农业社会化服务。面对乡亲质疑,她奔赴湖南农业大学求学,与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院合作成立“专家工作站”,带领合作社攻克7项技术难题,斩获2项发明专利与3项实用新型专利,用实力站稳脚跟。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 为此,董敏芳主导建设10万平方米智能育秧基地与配备SP育秧流水线的现代化工厂,实现自动播种、施肥等全流程作业。如今,合作社“一条龙”服务覆盖周边10万亩稻田,创新“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育秧工厂每季供苗超2万亩,亩均增产15%,绿色防控技术减少30%农药用量,稻谷收购价每吨提升200元,让“穿着精致干农活”从愿景变为现实。
匠心耕耘,托起振兴希望
在占地10万平方米的育秧工厂,一条“育秧流水线”正在运转:从智能催芽到订单收购,托管农田实现亩均增产10%,绿色防控技术让农药使用量下降30%。更可喜的是,合作社管理层已涌现4 位“90后”和 1位 “00后”,十几名年轻人中女性占比不少。
站在年轻团队中,“70后” 全国劳模董敏芳满是欣慰。她创新的 “合作社+农户+基地” 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1276亩核心示范基地采用集约化管理,从土壤改良到智能灌溉,实现标准化操作。10万亩社会化服务农田,依托 “一条龙” 服务体系,提供全流程服务。在她带领下,该模式带动351户1600余人脱贫,粮食亩产从800斤跃至1200斤,彰显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劳动模范的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董敏芳望向远方的秧苗,那里有她深耕十二年的答案:当智慧农业遇上新生力量,“面朝黄土背朝天”正蜕变成“面朝屏幕背朝云”的新农耕图景。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粒粒种子破土的声音,恰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回声。